两会系列评论
凤凰网资讯 >2016全国两会 >两会系列评论 >正文

砍掉繁文缛节,科研方有活力

来源:凤凰评论

0人参与 0评论

文丨殷红博

继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“砍掉繁文缛节,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”之后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指出,“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,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”。“砍掉繁文缛节”,成为两会代表委员、媒体热议的话题。

前段时间,一位学者“把科学家逼成会计”的无奈话语,引发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共鸣——找票据、跑报销,实在是“头疼”。“没有司局级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乘坐高铁只能报销二等座车票”……两会伊始,全国政协委员贾康“关于尊重科研规律,在横向课题经费管理中去行政化”的提案,也以其极具共鸣的内容引发关注。

“不是在开会,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”;“不是在参加评审,就是在去参加评审的路上”……除了报销经费,项目的申报审批,组织或参与学术活动的申请,是科研人员的另一个槽点,本该用于研究的时间却消耗于繁文缛节之中。

科研管理制度,应该是服务于科研,还是管理?于情于理,当然是科研。可现实情况是,一些规章以行政思维规范科研行为,有利于管理而不利于研究。比如项目经费局限于有形耗费,如购买仪器设备,支付会议费、差旅费等,对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而言,报销岂不是大难题?

可是,换位思考一下,既然有制度,财务人员按章办事并没有错。因为,严格、精细的现代化管理,是保障科研经费不变“唐僧肉”的基础。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,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%左右。而科研经费“弄虚作假”“扩大用途”“挤占挪用”等在一些科研单位司空见惯,科研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套取科研经费的案件,也经常进入公众视野。这些都对我国科研经费的规范化、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按规则办事与砍掉繁文缛节,于科研管理而言,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并不矛盾。在美国,其国家科学基金《申请、资助政策及程序指南》对每一种可能的费用是否合法、如何支出,都尽可能做到细致可操作,一切支出都得照规则办。同时,美国有一整套成果检验的标准,对于短期内很难出成果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,则有评估“研究表现”的规定。

由此观之,我国科研管理的繁文缛节之所以产生,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体系。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,没有将保障科研人员的时间、精力、合理待遇放在第一位考量。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科研项目立项、审批、经费使用、监管的法律,这使得科研管理的各方面工作无法可依。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,正是因为有严格且具体的法律监管科研经费使用,套取经费、学术造假等行为才难有生存空间。

如何从根本上消除繁文缛节?答案便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“突出学术导向,减少不必要的干预”。

推进科研管理立法的同时,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也是“砍掉繁文缛节”不可或缺的。首先,科研经费管理要摒弃预设性,弱化程序考核、强化成果考核。科研项目的特点是变化大、不确定性强,如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两会上所言,“科研仪器的购买,很有可能出了新的型号,性能更好、价格更便宜,但在科研经费上就调整不了”。科研经费预算如何管理,才符合科研规律?在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动态监管的同时,给予科研人员合理的经费使用自主性、灵活性,而不是“今年的、明年的预算都事先计划好”。

其次,管理要实现差异化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,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——科研项目不同,其研究目标、成本构成、科学效益自然不同,“一刀切”显然是不行的。要做到区别对待,就要明晰科学家和行政管理部门的角色——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、由学者决定学术资源配置,行政部门的职责是为科技创新服务。

另外,对科研人员而言,通过管理的改革创新消除繁文缛节的阻碍,可以带来“获得感”。比如,将劳动报酬以较高的比例明确纳入科研经费,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;在科研机构设立代办部门,集中处理报销等事宜,既提高了工作效率,也让科学家和会计都不犯难。(作者为科学教育学者)

[责任编辑:熊志 PN024]

责任编辑:熊志 PN024

往期回顾

  • 总理的货币政策是为保增控

    总理李克强的货币政策思路,就是虽然家里可以生产很多大米(印钞票),但吃饭的量还是应刚刚好(灵活、适度的货币政策),有足够营养、能长身体(保增长、增就业)就行,避免吃得过饱导致高胆固醇(经济泡沫)与高血压(系统风险)。

  • 两高报告进入“个案时代”

    司法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稳定器,两高报告以大量个案展现司法绩效和司法内涵,已然体现了这个作用。

  • 慈善法不能对社会组织持提防态度

    开门立法其实有两个层面意思。一是立法者以开放的姿态,接纳与吸收民间的建言建议;另一层面,是要有开放的思路与思维,在法律条文的背后,指导思想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。

  • 砍掉繁文缛节,科研方有活力

    在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动态监管的同时,给予科研人员合理的经费使用自主性、灵活性,而不是“今年的、明年的预算都事先计划好”。

  • 财政部长凭什么不能为民企发声?

    劳动者与企业是实际的,他们往往抛开法律,按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来达成契约。所以,在一线城市市区之外,劳动法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灰色地存在着。

习酒
分享到:
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